当前位置 :主页 > 汽车之家 > 内容正文

“开疆拓土”三十六年,上汽大众再成大众新能源转型C位

【 发布时间:2021-03-24 】

筹划近五年之后,“大象”终于迈开了转身的步伐。

日前,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表示,上汽集团和大众集团计划在未来五年里共同投资1400亿元,共同发展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技术,而由首款上汽大众EB平台打造的.D纯电汽车仍将于今年10月份投产,年底前正式上市。

大象成功转身,能量不容小觑

对于传统车企来说,转型“新四化”并非易事,尤其是大众这样千万级年销量的“超级航母”,调转方向就更加不易。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其庞大的组织架构也能激发出更加庞大的能量,此次豪掷1400亿的投资计划仅从规模上就足以令人期待。

 

而对于大众与上汽大众来说,转型的决心和执行力已无需质疑。更关键的技术储备也已经就位。自2015 年起,大众就开始打造其电动车专属模块化平台——EB 平台。EB平台具有扩展性更强、成本更低、续航水平更高等优势。

具体来看,EB平台产品最高续航里程可超过550公里,且电池包整体可嵌入车底中央实现接近50:50的最佳前后重量分配,使车辆驾驶感受接近传统后驱车,驾驶体验更佳。同时,由于EB平台的高度灵活性,使得开发新车型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其新能源产品系列将更具性价比方面的竞争性。

 

不久前,据外媒报道,大众品牌首款EB平台纯电产品D.3已经计划于今年内交付,而这款已于去年11月在中国亮相的新车未来也将在上汽大众投入170亿建成的EB工厂内投入量产。

据悉,该工厂规划年产能30万辆,生产线采用超过1400台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率与智能化制造水平极高。从技术、产能到先进的设备与品控,上汽大众已为即将到来的D.家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加速与中国消费者见面的倒计时。据悉,新工厂的首辆车将是D.系列的首款A级SUV产品。

 

在D.车型上市前,上汽大众已经在新能源领域推出多款产品。去年帕萨特PHEV、途观L PHEV和朗逸纯电车型相继上市,一同组成先遣部队,充实纯电产品序列实力。为未来的转型做好充分准备。

 

按照战略规划,大众集团计划2025年前推出30款新能源车型,在中国市场年产销量达到150万台。无论从规模还是战略意义上来看,这都是一场不容有失的战争。选择上汽大众作为这场战役的先遣部队,大众品牌又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吃螃蟹”既是挑战也是使命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上汽大众第一次做“吃螃蟹的人”了。

从90年代开始,上汽大众所引入的桑塔纳2000最早成为国人熟知上汽大众的第一张名片,当时的人们都以拥有一辆桑塔纳为荣。时至今日,桑塔纳在二手车市场仍然热销。

 

后来,上汽大众继续坚持将原汁原味的德系产品率先引入国内市场,帕萨特、朗逸、途观等神车相继问世,一直都在不断定义新的细分市场。

如今,上汽大众已经经历了三十六个春秋,通过技术引进、联合开发、自主研发等方式进行本土化适应性研发,将产品覆盖至A0级、A级、B级、C级、SUV、PV等各细分市场,满足了超过2200万名用户的不同需求,并成为大众集团在中国市场的强力军。

 

因此,上汽大众之所以成为了此次大众集团新能源战略转型中最重要的一环,与其此前所建立的庞大群众基础、过硬研发实力息息相关,此外,精准的需求定位、完善的产品与渠道布局以及丰富的运营经验,都是上汽大众充当开拓者角色的重要条件。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传统车企在大方向转型上尽管有着尾大不掉的弱势,但只要通过强大的意志与执行力克服这一弱点,就能够在更多领域抢占先机,续写下一个“大众传奇”。

 

火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