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生活常识 > 内容正文

臭汗症怎么治疗

【 发布时间:2021-09-16 】

文章简介:臭汗症怎么治疗?臭汗症是指分泌的汗液有特殊的臭味或汗液经分解后产生臭味。臭汗症多见于多汗、汗液不易蒸发和大汗腺所在的部位。那么臭汗症怎么治疗? 今天小编为大家提供一篇关于全身臭汗症怎么治疗、脚上臭汗症怎么冶疗啊、狐臭怎么去除小窍门、臭汗症怎么治疗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

一、臭汗症怎么治疗
二、臭汗症如何预防
三、臭汗症的危害

臭汗症怎么治疗

1、臭汗症怎么治疗

若是多汗症引起者,先治疗多汗症。局部勤洗澡,并撒布粉剂,以10%硼酸,香面粉,痱子粉等。勤换衣袜,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足部臭汗症,勿穿塑胶类鞋。

内服乌洛托品0.3,萨罗0.3,甘汞0.1,3次d。

腋臭轻者可用止汗药水、5%福尔马林溶液、5%明矾水、5%醋酸铅溶液、复方锌铜溶液(达里波液,用时需稀释),隔天1次薄涂,严重者可行液氮冷冻、激光或手术破坏或切除大汗腺。

中医治疗:内服药参照多汗症。腋臭局部可用密佗僧散或枯矾30、蛤蜊壳粉15、樟脑15,研细粉外扑。民间以热馒头或热山芋去皮,蘸密佗僧粉,趁热夹于腋下(以不烫伤为度)尚有一定疗效。

2、臭汗症的病因

小汗腺引起的臭汗症往往与多汗症伴发,常见于足跖和趾间部位,因细菌分解汗液产生臭味。大汗腺受内分泌的影响,在青春期才开始分泌活跃,故大汗腺引起的臭汗症多在青春期出现,到老年可减轻或消失。由于细菌与大汗腺的分泌物发生作用产生不饱和脂肪酸导致特殊臭味的形成。大汗腺导致的臭汗症与遗传因素有关,患者大多有家族史。

3、臭汗症的临床表现

臭汗见于多汗、汗液不易蒸发和大汗腺所在的部位,如腋窝、腹股沟、足部、肛周、外阴、脐窝及女性乳房下方等,以足部和腋窝臭汗症最为常见。足部臭汗症常与足部多汗伴发,有刺鼻的臭味。腋窝臭汗症俗称狐臭,是一种特殊的刺鼻臭味,夏季更明显。少数患者的外阴、肛周和乳晕也可散发出此种臭味。多数患者外耳道内有柔软耵聍。患者往往伴有色汗,以黄色居多。

臭汗症如何预防

1、一旦出汗,特别在运动后便应该尽快抹掉或洗澡,减低腋臭发作的机会。如果由于环境、时间、空间因素限制,不能立刻洗澡也应勤加清洁腋下等来降低狐臭发作的机会。

2、平日要经常洗澡,患者利用消毒液或消毒药皂洗澡,以减低细菌滋生。

3、喜欢出汗的人应多穿宽松、通爽和薄身的衣服,这样可以增加腋下的透风率,使得腋汗减少,降低腋臭的发作率。

4、千万不要用香水来遮盖臭味,一来容易造成皮肤过敏;二来香气加上臭味,味道更为浓烈难闻。

5、止汗剂应于洗澡或皮肤干爽时使用,而非到出汗后才使用。

6、多吃富含水分的蔬果瓜类,西瓜、冬瓜、生菜、白菜和橙子都富含水分,多吸收高纤多水分的食物可增加排便速度,将肠胃内的有机物质排出体外,细菌难以滋生,自然可减低狐臭味。

臭汗症的危害

1、影响工作、生活、交际及心理健康

狐臭患者会散发出一种难闻的怪味,尤其在夏天,气温高,汗液分泌旺盛,气味更大,周围人闻到异味后,可能投来异样的眼光,甚至讥笑患者,使其出现严重的心理负担,感到孤寂、难堪,甚至影响患者的正常社会交往:有的患者交不到男女朋友;一些患者的夫妻生活可能因此不和睦;还有一些患者甚至因此出现严重的抑郁症。

2、可遗传

狐臭的发病与遗传、个人体质和汗腺结构等因素相关,如长期不能治愈,还会遗传给下一代,影响下一代的学习和生活。

3、皮肤损害

狐臭还会对皮肤有一定的危害,如病灶处汗液过多且异味较重,容易滋生各种细菌,导致皮肤疾病;汗液分泌较旺,体内水分流失大多,导致粪便积留在内,使人体重复吸收体内毒素,出现皮肤颜色暗沉等等。

文章简介:脾脏肿大怎么治疗?相信很多朋友都有一定程度的脾脏肿大,因此,了解脾脏肿大的相关知识对于脾脏肿大患者来说是很有必要的。那么,脾脏肿大怎么治疗?

文章目录

一、脾脏肿大怎么治疗
二、脾脏肿大怎么回事
三、乙肝会发生脾脏肿大吗

脾脏肿大怎么治疗

1、脾脏肿大治疗方法主要是是采用手术切除脾

切除脾有好处,可以纠正脾大对人体的危害,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不足。全脾切除后将改变病人的免疫功能,脾过滤功能消失,减少、调节素和调理素水平降低、T淋巴细胞系统出现紊乱、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以及淋巴细胞转换率明显下降,导致暴发性感染的机会显着增加,如凶险性肺炎。对于肝功能差、腹腔积液、低蛋白、呕血等病人应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脾切除。

2、脾脏肿大的诊断

对于脾脏肿大的诊断,首先确定是不是脾大,脾大的程度、质地。第二步了解脾大的伴随症状和体征。通过了解病史,体格检查可以对脾大的原因做出初步诊断,然后再选择性地做有关实验室检查和必要的器械检查,最后对脾大的原因做出诊断。

3、脾脏肿大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般痞块,用破瘀攻坚消积之品,而肝病痞块则不宜过于攻伐,应以养血柔肝,活血化瘀为基本治则。

湿热未尽者,在清热利湿的基础上,常选用赤芍、丹皮、丹参、泽兰等凉血活血之品以消痞块。

湿热已清,正气虚者,宜扶正的基础上,常选用赤芍、白芍、郁金、王不留行,丹参等以消痞块。

痞块坚硬因久不化者、在据证用药的基础上,常选用鳖甲、龟板、牡蛎、鸡内金、山楂、夏枯草,穿山甲等软坚消痞。

湿热毒邪蕴于血分者,在清热利湿解毒的基础上,常选用赤芍、丹皮、丹参、生地、藕节、郁金等凉血活血之品以消痞块。

痰瘀互结者,宜利湿化痰与活血软坚并用,党选用佩兰、茯苓、苡仁、苍术、半夏、泽兰、丹参、佛手、瓦楞子等。

脾脏肿大怎么回事

引起脾脏肿大的原因,以慢性,急性反复发作的感染为多见。急性感染,可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此类脾脏肿大以轻度至中度肿大为主,多数伴有压痛,感染控制后短期内一般可恢复正常。

慢性感染的疾病,包括血吸虫病,感性性心内膜炎,梅毒,结核病等,此类脾肿大可呈中度至重度,质地坚硬,多有久居流行病区史,一般治疗后不易恢复正常,特别是反复发作的感染,可引起脾脏的显着肿大。

当出现脾肿大并伴有其它症状时,要仔细观察后再下结论。如伴有发热时,且热型为长期间歇型或驰张热型,可考虑为急性血吸虫病。如果出现脾脏肿大,伴发热,贫血和出血倾向时,多考虑急生白血病。若伴不规则的周期性发热且淋巴结和肝脏肿大的患者,多考虑为何杰金病。脾肿大伴发黄疸,考虑是否为溶血性贫血或病毒性肝炎。如果同时出现贫血,胸骨后压痛,皮肤粘膜有出血现象时,可能为白血病或造血系统疾病。

乙肝会发生脾脏肿大吗

研究实验表明,脾脏肿大常见于慢性乙肝患者,这是乙肝发病的原因,这一类患者还会表现出肝区疼痛,肝脾质地较硬,此时可能是病情恶化的表现,极有可能有肝纤维化或者肝硬化的发生。

当乙肝患者的肝脏有纤维化发生,或者恶化成了肝硬化的时候,就会导致脾红髓窦状隙充血及门静脉压升高,一般还会引起消化道出血等,此时的乙肝患者就会出现脾脏肿大。

如果乙肝脾脏肿大是乙肝引起,还会表现出一些其他的乙肝症状,比如,乏力、食欲不振、恶习、呕吐,严重的腹泻、持续低烧等,还有黄疸以及蜘蛛痣和肝掌的出现,这都预示着病情加重,肝功能受损严重,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由此可见,乙肝肝脾肿大不容轻视,而乙肝一旦恶化成肝硬化,那么致死率也将大大上升,此时可以先进行常规检查和血液涂片、血清学检查、肝功能试验及其它各项化验,来了解病情,然后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