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旅游资讯 > 内容正文

发展乡村旅游 传承非遗文化

【 发布时间:2023-03-18 】

代表风采

“怒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怒族人民的衣、食、住、行,借助旅游产业,它能找到新的传承、发展空间。我们通过‘非遗+’的模式,将老姆登、知子罗的自然景色、历史沿革、人文文化、旅游体验和农特产品等组合在一起,打造优质旅游产品,为乡亲们带来更美好的生活。”进京赴会前,全国人大代表、福贡县省级非遗传承人郁伍林认真思考“非遗+”模式的未来发展,倾听乡亲们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这几年,郁伍林在寒暑假期间召集村里的怒族小孩学习怒族“哦得得”民歌和“达比亚”舞蹈,农闲时,教乡亲们学唱怒族传统民歌,跳民族舞蹈。“怒族没有文字,‘哦得得’民歌只能通过民间艺人口头传承。希望怒族小朋友们了解、学习怒族非遗文化并将其一代代传下去。”郁伍林表示,在县乡党委、政府和上海市浦东新区的支持下,怒族非遗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他目前已带动了200多个小孩和100个村民学习非遗文化。

  随着村里传统文化学习、展演的氛围越来越浓,2021年,郁伍林组建了“非遗表演团队”,推出“非遗展演+篝火晚会”项目,每晚在“150客栈庭院”带领乡亲们与游客一起围着火塘载歌载舞,让非遗与旅游“牵手”,在游客与乡亲们之间架起了交往交流交融之桥。

  目前,老姆登村“非遗+旅游”模式得到大范围推广,33家农家乐、客栈经营者都能唱“哦得得”、跳“达比亚”,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村里的旅游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大部分村民依靠旅游业增加了收入。

“今年,我重点关注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如何融合,希望国家帮助边疆民族地区整合文化资源,努力让‘非遗+’旅游模式长期化、固定化,让游客在游览山水的同时欣赏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观光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变,走出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的非遗传承发展之路。”郁伍林说。

(记者 李寿华/文 雷桐苏/图)

  来源(搜狐:昆明信息港)